随着越来越精准的防控政策快速出台,我们开始对这场疫情有了新的理解。无论面对怎样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茶始终抱有希望,希望它能够给我们带来健康和幸福。
秉承实事求是与尊重科学的态度,我们一边逐步深入对茶的研究探索,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够更加冷静客观的看待茶的保健功效。
后疫情时代,唯有科学实证,能让我们与茶相伴,走得更远。
实验数据≠人体功效
我们看到的有关茶叶功效的科学研究,大多是基于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而得出的结论。
从医学上来看,一种药物,要证明它具有抗病毒的效果,必须要经过以下六个程序:
第一,通过理论或文献研究,或者观察现象,提示研究方向和线索;
第二,进行体外细胞培养的实验;
第三,动物实验;
第四,临床实验;
第五,流行病学调查;
在以上五个程序都通过之后,才能申请国药准字。而目前国内的茶叶相关研究,主要是茶学专家的研究,而非医药研究者,所以更多地集中在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方面的研究很少。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体外实验”“动物实验”,简单来说,就是一般用器官、组织、细胞或蛋白等分子为研究受体给药的为体外实验;用活的整体动物给药的属于体内实验或动物实验(白鼠、兔子、猴子);而用人体给药的才是临床实验。
比如在网络上备受争议的《浙江疾控中心:茶水可杀灭并有效抑制细胞内新型冠状病毒复制》一文,所采用的就是体外细胞实验。云南农业大学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学院前院长邵宛芳教授所领衔的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功效研究系列实验中,基本上都是动物实验,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实验室小白鼠”。(参看邵宛芳主编《数据解码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功效》一书)。
这两种实验方法,是探索有关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新知识或解决具体问题,最常见的研究方法,也是科研工作者走进茶叶微观世界必经的两道大门。但是,人体是复杂的生命体,在动物身上有效的,对人体却未必能达到同等的效果。就连陈宗懋院士也说:“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30年的研究所发表的数以千计的文献证明茶多酚在动物中表现的良好效果,但在对人体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就远不如动物实验那样达到显著水平。”
此外,还有学科领域之间的壁垒,茶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和医药学领域是有很大差异的,而很多关于茶叶保健功效的研究者都是茶学领域的专家,而临床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是医药学领域的研究范畴。由于跨学科的交流和研究不够,也导致两个领域的研究不能得到有效结合。这也是未来茶叶功效研究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作为研究对象的“茶”≠ 我们日常品饮的茶
用于科学实验对象的“茶”,多为茶叶的某些提取物,与日常品饮的茶汤在剂量上以及人体吸收程度上有很大差别。
用于细胞实验的很多实验对象,取的是茶叶的某个单体提取物,比如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茶褐素、黄酮等。在云南农大最近发布的有关新冠病毒的实验结果中提道:“从茶中筛选到的有效单体分子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能够强力结合新冠病毒S蛋白(Kd=121nM),并有效阻断新冠病毒S蛋白与人ACE2受体的结合。”这个实验所采用的就是茶叶中的单体分子“EGCG”。用单体提取物直接作用于病毒,效果当然是非常直接的,但是,用于细胞实验的剂量和与我们日常冲泡的茶汤中能够摄取和吸收的EGCG,在浓度和剂量上有很大差别。
比如,西兰花是公认的“抗癌蔬菜”,但要达到抑癌效果的剂量和浓度却非常之大。根据研究数据,一般人必须每天吃下6磅(相当于约2.7千克)的西蓝花才有抑癌效果。一天吃5.4斤西兰花,人们做得到吗?喝茶也是同理。目前还不知道,每天要喝多少茶水才能抑制新冠病毒。别忘了那句经典的话:“脱离剂量谈疗效,都是耍流氓!
所以,面对茶叶的保健功效,我们必须理性看待,科学饮茶。我们所推广的茶叶应该是一种让人愉悦舒心的饮品,是一种推崇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文化传承。
尽管如此,茶叶的微观世界仍还有无数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解开。就像人类从鸿蒙时代走到了今天的高科技时代,走了数万年,对世界的探知也还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所以,茶叶的保健功效,茶叶的医用价值,仍然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需要科研工作者们,不断去探索与发现,而我们也相信,未来可期。
本文节选自
《有关茶叶“研究证明”的四个真相》
作者丨庄生晓梦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